菜篮子工程是为了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,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。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、蛋、奶、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、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,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。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,“菜篮子工程”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。
经过30多年的发展,中国“菜篮子”工程已形成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、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等优势区域,这些区域因地制宜,栽种不同的蔬菜,形成不同的上市档期,有效缓解了中国蔬菜供求矛盾。⁶目前,我国“菜篮子”产品供应总量充足,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。
然而,2023年“菜篮子”工程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,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- 产品供应稳定性不足。由于“菜篮子”产品具有周期生产消费、市场供应季节性的特点,造成价格走势呈现明显的季节性,通常表现出“两头高、中间低”的特征。一旦遇到极端天气或突发事件,如洪涝灾害、疫情、食品安全问题等,市场供求短期内严重失衡,难免会造成价格快速大幅上涨或下跌。
- 信息不对称和价格传导机制不畅。由于信息技术服务保障能力不强,导致部分菜农、养殖户缺乏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,容易盲目跟风种植、养殖,造成“菜篮子”产品市场价格波动。同时,由于物流组织化产业化水平不够,导致“菜篮子”产品从产地到消费地的运输成本较高,价格传导效率较低。
- 机械化水平有限和产品流通损耗率高。由于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高,导致部分“菜篮子”产品生产效率低下,成本较高。由于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不足,导致部分“菜篮子”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得不到规范的保温、保湿、冷藏等处理,造成较大的损耗和浪费。据统计,我国生鲜农产品的平均损耗率在10%以上,是欧美国家的2-3倍。
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,本报告提出以下建议:
-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。加大对“菜篮子”产品生产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,提高设施蔬菜、畜禽养殖等产业的机械化水平,降低生产成本,提高效益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,培育优质高效的“菜篮子”产品品种,优化产业结构,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。
- 完善信息服务和市场监管。加强“菜篮子”产品的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,及时向菜农、养殖户和消费者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,避免盲目跟风和恐慌抢购。加强对“菜篮子”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,严厉打击假冒伪劣、掺杂掺假等违法行为,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- 发展冷链物流和加工仓储。推进“菜篮子”产品的物流组织化产业化发展,建立健全冷链物流体系,畅通物流运输渠道,降低运输成本,提高价格传导效率。发展“菜篮子”产品的加工仓储产业,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保鲜期,减少流通损耗和浪费。
总之,“菜篮子”工程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保障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。2023年,“菜篮子”工程行业将继续稳步发展,但也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,不断提高“菜篮子”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,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