规划范围
基地西至宴嬉路,南抵生态大道,东接S97,北临G310。规划总面积约11.29平方千米。
背景分析
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
2005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
2007十七大提出“统筹城乡发展,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”
2008出台《建设“中国美丽乡村”》行动纲要》
2010十二五期间各地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
2014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(2014-2020年)》明确提出要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
2015《美丽乡村建设指南》(GB32000-2015)国家标准发布,成为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的国家标准。
2017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
2018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》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
乡村振兴的差异化路径
地区差异: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明显,在乡村振兴方面,不同区域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资源特点制定了不同的政策。发达省份重点在于乡村发展的精细化和城乡融合;欠发达省份重点关注乡村的产业振兴和扶贫工作。
共同规律:各地均结合了各自的优势资源,鼓励发展优势产业,支持循环农业、乡村旅游、农业自动化、农业示范区等的发展,与国家支持发展“田园综合体”振兴农村经济的导向相一致。
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振兴的突破口
1)、经济新常态下,农业发展承担更多的功能
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,地方经济增长面临新的问题和困难,生态环境保护的逐步开展,对第一二产业发展方式提出更高的“质”的方面要求,农业在此大环境下既承担生态保护的功能,又承担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功能。
2)、传统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固化,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压力
传统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、科技带动能力及发展模式与发展过程中需求矛盾日益突出,使得农业园区新业态、新模式的转变面临较多的困难,瓶颈出现。
3)、农业供给侧改革,社会资本高度关注农业,综合发展的期望较强
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迅速、市场个性化需求分化、市场空间得到拓展,社会资本逐渐进入到农业农村领域。企业发挥自身的优势,从事农业生产之外的二产加工业、三产服务业等与农业相关的产业,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。
4)、土地管理的强度越来越大,寻求综合方式解决发展问题
国家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的“双控”,严格节约集约用地管理。对土地开发的用途管制有非常明确的规定,使得发展休闲农业在新增用地指标上面临着较多的条规限制。
传统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模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产业升级、统筹开发等要求,“田园综合体”应运而生,成为解决“三农”问题的新途径。
2、发展条件
1) 、区位分析
轴线交汇处
砀山位于北京中轴线和西安兵马俑的轴线交汇处。
徐州都市圈重要节点
地处皖、苏、鲁、豫四省交界处,是中原经济区、徐州都市圈重要的节点城市。
地处城市近郊
基地位于县城东北侧,紧邻县城,区位条件较优越。
2)、区域交通
S97高速南北贯穿县域,拥有高铁砀山南站和普通铁路砀山站,对外交通便捷
国道
G310国道穿越县域南部,西至商丘,东达徐州,交通便利。
省道
S101向南可达淮北;
S223为区域内交通联系提供便利;
东临S97省道,向南可达芒砀山景区;
铁路
县城南部有砀山站,高铁砀山南站,距离区域内最大的中转站——徐州东站不足一小时。
3)、资源禀赋
农业资源
皖北名特优重镇。
水果产业闻名全国。砀山酥梨、黄桃、西瓜等水果种植及加工具有一定基础。
旅游资源
省级自然保护区——黑龙潭、黄河故道
休闲观光景区——乾隆御植园、鳌头观海景区、梨树王景区、突山风景区、天鹅洲风景区、环城公园、乌龙披雪、瑶池烟霞。
砀山是农业大县,现状产业以果蔬业及相关产业为主,“旅游+产业”发展起步,但仍存在以下问题:
产品上,产业链短,附加值低,产品功能单一,文化内涵欠缺;
空间上,旅游多集中在以梨树王为核心的东部区域;
时间上,旅游淡旺季差异明显,游客出游停留时间短;
服务上,配套设施层次及服务品质不高;
上位及相关规划
《砀山县城总体规划(2011—2030)》
总体规划中,规划基地以工业用地、居住用地及防护绿地为主,如发展定位转变,需要相应调整总体规划。
现状小结
1、区位条件良好,毗邻县城;
2、果林资源突出,农耕文明留存较好;
3、河流池塘密布,水资源丰富;
4、梨文化主题特色明显;
5、二产基础薄弱,梨产业附加值低;
6、道路交通条件良好;
7、村庄开发强度较高,整体以2-3层为主;
8、历史遗存匮乏,建筑以近年新建为主;
9、建筑风貌和品质较差,可利用价值较低;
10、市政设施和公共配套具有一定基础。